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你的信心程度怎么样?
当一个人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的概念更加清晰时,ta往往更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更有机会开启人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部《当代人自我探索水平白皮书》。在这个快速发展、不断更迭的时代,也许你我都曾对自我和生活失去掌控感。但是,真正的勇者不是不迷茫不恐惧,而是迎着迷茫和恐惧前行。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让你放下手机,思考几分钟: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
公号简介:让每个人拥有幸福的能力。
十月中旬,KY发布了一项有关当代人自我探索水平的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5,554份,其中女性83.48%,男性15.08%;在年龄方面,18-25岁被访占比55.74%,26-30岁被访占比28.18%,31-35岁被访占比9.14%;从婚恋状况看,59.87%单身,27.21%恋爱中但未婚,10.24%已婚。
从学历水平来看,大学本科被访占比58.13%,硕士及以上被访占比26.18%;在居住地域方面,国内被访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被访占比84.47%;从收入水平来看,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被访占比45.33%。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人更喜欢在个人活动中确定自己是谁——高达76.63%的被访者经常通过阅读、观影等个人活动来进行自我探索,比“与亲友沟通、讨论”(45.06%)高出31.57%。除这两者外,写日记(32.62%)作为一种私密的书写表达,也是当代人自我探索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而与个人体验、人际互动等活动相比,进行心理咨询、参加培训或相关课程等偏向于专业性的方式则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当代人普遍有多了解自己?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超过半数(56.32%)的被访表示,相对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年龄是影响自我了解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年龄越大,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越高:36-40岁组被访了解自己的比例高达68.96%,而18-25岁组被访了解自己的比例则为53.02%。年龄越大的人人生阅历越丰富,对自我、他人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另一项有趣的影响因素是收入水平: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人群比50万以下人群更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收入水平更高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也更有余力将手中的资源用于自我探索。但由于二者是相关关系,反过来解释也是可能的,甚至更为合理——越知道自己是谁,事业发展目标越明确,就越有可能赚更多。 人们的居住地也对自我了解的水平有影响。调查发现,生活在一线城市的被访中,有58.28%自我了解程度较高,而在四线城市,相应的数据只有49.92%。从趋势上,所处城市越发达,人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越高。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氛围都更有利于人们去展开有关自我身份、自我价值的思考。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应对负面情境仍然是不小的挑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8.1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应对负面情境,但对此表示“不好说”的人也有37.03%。
另外,较为年长、教育水平更高的人,比年轻人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更有能力应对负面情境。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教育程度的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更多方面,而不像更年轻的时候,可能失恋或者仅仅学业的失败就会让我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多元的自我价值感有助于我们应对突发的负面事件,从暂时的受挫中修复自我。
在调查中,接近半数(44.99%)的被访情绪稳定性较高,日常活动不容易受到情绪影响;但同时,也有33.78%的被访表示,经常因为情绪失控影响工作学习或者生活。
分析显示,年纪越轻的人,越容易因情绪失控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也曾探讨过,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更有可能意识到人是复杂的、可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也更不容易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那样”而陷入失控的情绪。已婚人群也显现出更高的情绪稳定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关键仍然在于被访者的年龄。36.36%的处在恋爱关系中的人认为,自己经常因为情绪影响工作,相对的已婚人士比例只有26.75%。但是,当我们控制年龄这一变量时,婚恋状态的差异就变得不再显著了。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六成被访认为自己社交能力不算太好(KY:社恐的作者写到这里松了一口气……)。相对来说,年纪越大、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社交能力评价越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对自己社交能力评价更高的人,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更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自己、应对负面情境、情绪控制和社交能力这四个方面,均有三成左右的被访选择了“不好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件事:仍有3成人在自我认知上,是觉得不够有把握的。很多人并不是完全不了解自己,只是尚未完成全部、充分的自我探索;历尽千帆,我们仍在路上。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职业规划、亲密关系、人生意义、自我信念四个方向具体进行了探究,接下来,让我们分别看看大家在这四个方向上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探索。在职业规划方面,不到三成人认为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61%的人表示“不好说”或者“不明确不清晰”。看起来,大家对于职业道路的选择大部分还是比较迷茫的。亦有许多人表示“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自己仍然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寻找职业方向。
职业规划的明确程度也与人们的所在行业有关。在此次调查中,对自己职业规划最为明确的职业是心理行业从业人员,选择非常明确和明确比例之和为56.48%,高于排名第二的教育行业20.76%。而最不明确的是从事电子商务和就职于国企事业单位的被访,均有5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职业规划“不明确”或者“非常不明确”。调查显示,在未婚且没有结过婚的人当中,有44.83%的人表示自己的择偶标准比较明确,超过55%的人认为自己的择偶标准还“不明确”或“不好说”。整体来看,教育水平越高,年纪越大,人们的择偶观越明确。
具体而言,在我们的粉丝中,普遍的择偶观与社会主流有差异,最重要的前三项分别是“三观一致”、“性格”和“身心健康”,分别占69.71%、50.73%和28.97%。而年龄、生育及养育观念、家庭经济背景等相对传统的择偶标准,则排序列位倒数。
尽管择偶观越来越清晰,但人们步入婚姻的意愿并不高。只有14.02%的无婚史(包括单身和恋爱中)的被访表示目前想要结婚,结婚意愿一般的被访占比36.81%,意愿弱或非常弱的占比47.50%(另有1.66%表示不知道)。(这一定程度也取决于关注我们的粉丝群体的特性——一群独立意识强的新人类)也就是说,有至少三成左右的人有明确的择偶标准,但逾八成被访目前并不想要进入婚姻生活。当然,考虑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处于18~25岁年龄段,人们可能只是暂时没有考虑结婚,而非不想或打算不婚。无论目前单身还是正在恋爱,36-40岁的无婚史人群是最想要结婚的。另外,相比起男性,女性更不愿意结婚。可能对一些女性来说,结婚所伴随的“付出”远多于“得到”,过多的付出成为了她们步入婚姻的阻碍。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虽然总体来看人们结婚意愿普遍不高,但在教育水平更高、收入更高的人群中,想结婚的人是更多的。这可能也侧面反映了结婚需要相对更多的资源和投入能力。前文提到,人们在择偶时并不看重生育及养育观念是否一致。这是否意味着,当代人的生育意愿较低呢?针对本次受访人群的数据反馈支持了这一观点:总体而言,仅有不到一成(7.82%)的被访想要孩子。
在已婚被访中,有45.09%的人已育有子女,其余只有9.82%想要更多的孩子;在处于恋爱关系但未婚的被访中,有结婚意愿(“非常强”或“强”)的被访占比19.40%,但有生育意愿的被访(“非常强”或“强”)仅占7.80%。
整体来看,当代人对于人生的意义仍亟待探索。64%的被访选择了人生意义“不明确或非常不明确”和“不好说”, 选择“明确”的被访占比30.55%,而选择“非常明确”的仅占5.34%。
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比女性更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 。男性当中,明确或非常明确自己人生意义的被访占比40.19%;女性当中,这一比例则为35.12%。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男性更早、更多地被周围环境鼓励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也更被社会允许去做各种可能的尝试,而这些尝试能够帮助他们更笃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如生活观察一致的是,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明确自己人生的意义。另外,收入越多的人越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当然,反过来解释也是可能的——那些明确自己人生意义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并体现在更高的薪资水平上。
那么,当代人都在追求怎样的人生意义呢?在那些明确自己人生意义的人们当中,认为意义在于“家庭幸福,有爱的人,被人爱和在乎”的人最多,占77.95%;其次是“享受生活”(60.12%)和“获得新的知识、信息和技能”(58.38%)。
“二十几岁的时候,物质,感情,大部分我想要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而我却在那时候陷入了低谷,因为我找不到什么意义了。
后来我的咨询师告诉我,人生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个被拆分开来的目标。你是来‘度过’这一生的,不是来‘完成’这一生的。
抱着这个想法我开始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曾经觉得结婚成家是个任务,完成了就结束了,到后来我才发觉,那只是开始。去体会我们朝夕相处中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点滴,那些流动和充盈的爱,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
——崃崃,女,31岁
有意思的是,根据调研,有77.95%的人认为家庭幸福,被爱和在乎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但只有14.07%目前没有婚姻关系(包括单身、恋爱、离异和丧偶人群)的人(占所有被访的12.63%)想要结婚——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代人更加注重亲密关系的本质,但没有那么信赖婚姻关系了。
“我和我的女朋友已经稳定交往两年多了,但最近让我感到焦虑的是,她着急结婚,而我却有些犹豫。这绝对不是意味着我不够爱她,而是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爱,可以长久陪伴就已经是最美好的事情了,为什么需要结婚呢?(尤其是在我们还不打算要小孩的情况下)。
而且,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它根本就保障不了什么,如果两个人不相爱了还因为婚姻硬要捆绑在一起,不是更可悲吗?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度过未来的人生,这就足够了。”
——小礼,男,28岁
面对想要的理想生活,人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去实现它?在本次调查中,有31.10%的被访表示有信心(包括非常有信心)过上自己规划的人生。
与“人生意义”部分的人群划分相一致,男性对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更有信心。另外,年龄较大、收入较高、教育水平较高且身处发达城市的人,也是对实现自己人生规划最有信心的人群。在诸多人生信念的可能性中,过半数人持有的信念是“我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55.93%)和 “我值得被爱”(52.32%)。但是,也有接近1/4的被访(23.25%)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确定的人生信念。
人们的人生信念是如何形成的?84.48%的被访认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遇到人生抉择时,当代人主要从哪些方面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本次调研显示,人们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依次是“内心信念的鼓舞”(76.64%)、“朋友的帮助和支持”(55.38%),以及“家人的理解”(49.30%)。
对于人生的不同面向,每个人探索的程度、遇到的困惑都是不同的。在问卷的开放征集部分,KY粉丝也向我们提出了自己当下的一些迷茫:
“独自生活在一个跟成长环境非常不一样的环境中,文化冲击和信息时代造成的社会运作的巨大改变,使得长辈的经验不再那么具有指导意义。自己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是非观等有时与身处的现实有不小差距。如何在剧变的环境中、在缺乏前人有效经验的指导下自处?”
在所有让人们感到迷茫的领域中,“个人成长与发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亲密关系”是困惑最集中的领域,分别占所有被访的54.68%、44.45%和43.51%.“我最迷茫的事情,大概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那个共度一生的人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浮躁,感情变得越来越速食,再加上日益增长的年纪,越来越窄的社交圈,还有自己对感情越来越失望的心情,要遇见那个人,真的太难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我还是会主动交朋友,也接受相亲,只是也会做到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心理准备和实际打算。如果你出现了,我感到欣喜,如果我们无法相遇,我也会一个人过的幸福充实。”
——aran,女,29岁
本次调查也发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支持包括获得前辈或同行者的经验分享(62.95%)、专业机构的指导和理论技能的学习(60.00%) 。
自我探索并不是长大成年后就会自然而然完成的事。它复杂而多面,贯穿了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不同的个体,在不同年纪,都有ta亟待探索的独特领域。
我们今天写下这份《当代人自我探索水平白皮书》,一方面是想呈现当代人自我探索的整体概况,另一方面,也希望开启更充分的讨论,让我们能在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道路上彼此支持、相互鼓舞。不知道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觉得自己的自我认知在人群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报告里有符合你的情况的结论吗?来评论区一起留言讨论吧~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一段话,若你感到迷茫,希望它能给你启发:
“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不要寻求答案,你找不到的,因为你还无法与之共存。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现在你要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Erikson, Erik 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195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1).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Summary of a workshop.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Huh, J. A., & Kim, J. (2017).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encouragement, perceived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of support-seeking emotion regulation style. Korean Journal of Stress Research. 25. 44-51.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 Steger, M. F., Oishi, S., & Kashdan, T. B. (2009). 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 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1), 43-52. O'Connor, K., & Chamberlain, K. (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7(3), 461-477. Vogel-Scibilia, S. E., McNulty, K. C., Baxter, B., Miller, S., Dine, M., & Frese, F. J. (2009). The recovery process utilizing Erikson’s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5(6), 405. Weinberg, A., & Klonsky, E. D. (2009). Measurement of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4), 616.
¹ 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² 目标宏大=焦躁和空虚?你可以试试“脚踏石思维模型”
³ 在Airbnb工作7年,我学到的7个创业教训